中汽名人堂 |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军人王秉刚

Published by jibin on

中汽联总会 中汽名人堂 2025年03月27日 00:18

姓名:王秉刚

职务: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电动车首席专家

类别: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军人物

个人简历:王秉刚(1938年3月—2021年8月3日)  男,出生于福建福州,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他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汽车试验领域的权威专家,被誉为“中国汽车可靠性工程奠基人”和“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军人”。他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拖拉机专业,1961年—1991年任职于第一汽车制造厂,从事汽车产品试验研究,历任汽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海南汽车试验场场长;1968年被下放到一汽总厂运输车间做修理工;他投身汽车试验研究30年,期间率队完成中国首次汽车“三高”试验(高原5000米、高寒-50℃、高热45℃),建立中国路面频谱图,自主研发底盘测功机等关键设备,填补国内试验技术空白。

1991年调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历任中心主任,机械部汽车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轿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推动该机构市场化改革并主持设计中国首个自主汽车试验场——海南汽车试验场,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退休后持续深耕新能源领域,担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特聘专家等职,主导推动压缩天然气(CNG)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参与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等国家战略文件。

他编著《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动30余项团体标准制定,其中“汽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价方法”为国际首创。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国70周年纪念章,被评价为“兼具战略视野与务实精神,终身奉献于汽车强国事业”的行业标杆。他2021年5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8月3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绩:王秉刚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其职业生涯跨越60余年,在汽车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研发及行业战略规划等领域取得以下主要成绩

汽车试验技术与可靠性研究奠基者    1)首创“三高”试验体系:1965年率队在新疆、西藏完成中国首次汽车高原(海拔5000米)、高寒(-50℃)、高热(45℃)极端环境测试,建立国内首个整车试验方法标准体系。2)研发核心试验设备:自主研发载重汽车大型底盘测功机与测功拖车,填补国内空白,为中国汽车试验技术奠定硬件基础。3)制定中国道路频谱图:1982—1985年主导全国道路实测研究,基于海南、新疆、东北等地数据建立中国汽车路面频谱模型,广泛应用于零部件疲劳设计、振动分析及试验场道路设计,其计算机仿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推动者    1)国家战略规划核心参与者:深度参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等国家级政策编制,确立纯电驱动技术路线。2)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担任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推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等40余项核心技术研发,其中30余项实现产业化。3)国际标准创新:主持制定全球首个《汽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排放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体系走向国际。

行业基础设施与标准化建设开拓者    1)海南汽车试验场总设计师:主持建设中国首个自主设计的汽车试验场,制定试验规范,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可靠性工程体系构建:1986年主导汽车质量考核,首创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可靠性评价,编著《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被公认为中国汽车可靠性技术奠基人。3)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创建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机制,推动热泵空调、制动能量回收等共性技术突破。

清洁能源汽车技术先行者    1)天然气汽车产业化:1998—2009年担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专家组组长,推动CNG/LNG汽车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应用,减少传统燃油依赖。2)中德能源合作协调人:2006—2009年牵头完成《中国未来道路运输能源战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路径。

行业教育与思想传承者  1)教材改革倡导者:指出大学汽车专业教材滞后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2)技术人才培育者: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平顺性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培养大批试验技术人才,2018年当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可靠性分会名誉主任。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建国70周年纪念章,2015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其生涯贯穿中国汽车工业从传统制造向新能源转型全过程,被评价为“兼具战略视野与务实精神”的行业符号级人物。

经典语录:王秉刚的言论多聚焦于技术路径、产业战略与市场规律,既有对技术路线的务实判断(如充电优先、反对盲目“禁燃”),也有对产业生态的深刻洞察(如零部件核心地位),其观点在政策制定与行业实践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公开报道及演讲记录,他的经典观点列举以下5条:

 “电动汽车应该以充电为主”    观点背景:针对换电模式与快充的争议,王秉刚强调电动车的根本优势在于电力网络的普及性,主张以分散式停车位慢充为核心,辅以智能充电技术(如V2G、峰谷调节)。他认为过度依赖公共充电站是“思路错误”,需充分利用现有电网资源。

 “中国要实现汽车普及的梦想,必须搞电动车”   观点背景:早在2010年,王秉刚便预判中国未来汽车保有量将达4亿辆,仅靠燃油车无法满足能源需求。他提出电力来源多样化(如煤电、核电、可再生能源)是唯一可行路径,并指出电动车用电仅需占社会总发电量的10%即可支撑2亿辆电动车的普及。

大补贴的年代已经过去,新能源汽车必须面向市场”  观点背景:在2020年补贴退坡后,他呼吁行业摆脱政策依赖,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他建议将电动车分为“普及型”(城市出行,续航300公里)和“高端型”(高性能长续航),前者已具备与燃油车竞争的成本优势。 

 “能否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根本不在整车,而是关键零部件”  观点背景:王秉刚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的短板在于芯片、精密加工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他认为电池产业虽暂时领先,但需培育3-4家国际级企业,警惕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隐患,并强调应建立整零协同的紧密联盟。

 “提升充电便利性比提升续航里程实际得多”  观点背景:针对续航焦虑,他主张通过优化充电网络而非单纯堆砌电池容量解决问题。他提倡借鉴欧洲经验,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并建议将家庭第二辆车强制设为电动车,以缓解资源压力。

重要影响:王秉刚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推动者,其影响贯穿‌政策制定、技术研发、行业标准、产业升级及国际化发展‌等多个维度。以下是他的重要影响的具体体现:

推动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落地‌    1)‌政策框架奠基人‌:深度参与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构建,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技术路线多元化倡导‌:主张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等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避免“一刀切”政策,为车企提供灵活转型路径。 

重塑中国汽车安全与质量标准‌   1)‌安全标准国际化‌:主导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碰撞安全、电池安全等标准体系,推动国产汽车安全性能与国际接轨。2)‌测试评价体系革新‌:建立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评价体系(如续航、能耗、可靠性等),倒逼车企提升产品品质。

加速自主品牌技术突破‌  1)‌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研发,助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跻身全球供应链第一梯队。2)‌产学研协同模式‌:通过担任行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车企资源,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推动行业向低碳化、可持续转型‌   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理念‌:倡导从制造、使用到回收的全链条减排,影响车企设计理念(如电池回收、材料再利用)。2)‌混合动力技术推广‌:早期支持混动技术作为过渡方案,帮助传统车企降低转型阻力,实现平稳减碳。

提升中国汽车国际话语权‌   1)‌国际标准参与‌: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纳入全球体系。2)‌技术输出基础‌:通过国内市场规模和技术积累,为中国车企(如蔚来、小鹏)进军海外市场奠定技术自信。

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1)‌行业智库建设‌:通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培养大批技术与管理人才,形成行业智库网络。2)‌企业战略影响‌:为吉利、长城等车企提供技术战略咨询,影响其电动化、智能化布局。‌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型推手‌  王秉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更在于通过政策、标准、生态的全局性布局,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从依赖外资技术到自主创新、从国内市场到国际竞争的跨越式发展。他的工作为“双碳”目标下的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并持续塑造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综合评价:王秉刚是中国汽车工业从传统制造向新能源转型的核心推动者与战略思想家,其职业生涯横跨技术研发、政策制定、标准建设与人才培养四大领域,被誉为“兼具战略前瞻性与技术务实性的行业符号”。

作为我国汽车试验技术与可靠性工程的奠基人,他于1965年主持完成中国首次汽车高原、高寒、高热“三高”极端环境测试,自主研发底盘测功机等关键设备,并建立中国道路频谱模型,填补国内试验技术空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他深度参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级政策编制,确立纯电驱动技术路线,推动动力电池等40余项核心技术产业化,并主持制定全球首个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标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抢占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他主导的“清洁汽车行动”实现天然气汽车大规模市场化,并通过中德合作项目探索可再生能源与交通融合路径,展现其跨领域协同能力。

作为行业教育家,他推动教材改革与实践结合,培养大批试验技术人才,并以《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等著作构建学科体系,被尊为“中国汽车可靠性技术奠基人”。其个人品格亦为行业典范,被评价为“谦和如玉、严谨无私”,即便83岁高龄仍奔波于一线,临终遗言仍心系汽车事业。他以60余年的躬身实践,贯穿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学步到全球领跑的历程,其精神遗产将持续激励行业创新突破。

统一编号:MRT2025040


 (原文链接

Categories: 秉刚一生

0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